听损儿童怎样语训才好?掌握了这些内容和原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05-14
545

很多听损孩子家长在孩子配戴了助听器或者植入了人工耳蜗之后,对于随之而来的语言听力训练显得一片茫然,经验证明,掌握了以下内容和原则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损儿童的听力语言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听觉训练;

②发音训练;

③言语训练。

在听损儿童康复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 循序浙进的原则。

正常听力的新生儿也要经过约1年的听觉积累才能说出第一个字。听损儿童使用助昕器,听力不可能补偿到完全正常的水平。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交往第一的原则。

语言是交往的工具,只有在交往中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举一反三,才能算掌握了语言,才能真正的获得正常的交往能力。但交往的能力只有在交往中学习,听损儿童是由于有交往的需要才在交往过程中学习语言的。

3.重视兴趣的原则。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学习变成游戏,孩子就会有兴趣,就乐于学习。正常孩子就是在游戏中学习言语和增进智力的,要求听损儿童接受刻板的、一成不变的听力语言训练,也是不现实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兴趣越来越不易固定在一件玩具上。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地根据孩子的喜好变换训练的手法。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即使是极小的一点进步,家长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4. 进行有计划的随机训练。

虽然家庭康复过程中有随机性强的特点,可随时随地地针对听损孩子的兴趣开展训练,但也要有一定的教学计划。要在言语康复专家的指导下确定近期、远期的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如果没有计划,家长经常会因成效不明显而松懈。

5. 充分调动其他感官的参与。

听损孩子由于缺乏有声语言,他会用手势、表情、动作或用一些自然形成的语声,如"呀"、"啊"等,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这种初级的交往意识要及时给予鼓励。反过来,孩子也能通过家长的动作、表情、说话时音调的变化和节奏,来理解家长的意思并做出反应。这种沟通方式,即使是非言词性的表达也将为学习有声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即使助听器补偿得很好,在配戴助听器的初期,听损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其他感官来帮助理解。所以不要强求孩子只用"听"来学习语言,应利用孩子的各种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用眼睛看发音时的口型,用手来感觉肺部的呼吸、声带的振动、辅音发音时气流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