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听损学生心理挫折及预防

2018-09-20
542

一、造成心理挫折的因素

1、听损缺陷受挫

听损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容易在思想上产生主观片面的倾向。与正常人交往困难,缺乏热情,不合群,久之便形成孤僻、自卑、胆怯的性格。

2、自我实现受挫。

听损学生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上进的愿望,而一旦达不到内心的期望,听损学生就对自己不满,盲目放大缺点,对自己自暴自弃,小小年纪就产生受挫心理。

3、同伴交往受挫。

为了听损学生安全起见,许多听损学生采用封闭式管理,听损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于听损学生之间。交往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社会经验难以丰富;另一方面他们渴望交往,但又不懂如何交往。长此以往,听损学生易陷入孤独、自卑的境界,形成不开朗、不坦率的性格,对社会有好奇之心而无热情之感。造成听损学生交往心理障碍,遭受心理挫折。

4、教师评价受挫。

听损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欣赏和表扬。可是他们的行为有时又不能自控而遭到老师的批评;有时行为表达不清楚而受到老师的误解,这些都会使听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向师性、学习的进取心可能会受到挫折。

5、家庭变故、意外刺激受挫。

有的听损学生除了听损还伴随着其它残疾,这给听损学生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些父母为此整天吵吵闹闹,为了甩掉包袱采取了离异;也有的父母为了医治孩子的病,过度操劳,未老先衰、甚至撒手西寰……这些重大家庭变故,往往会使孩子雪上加霜,这对本来心理就不健全的听损学生学生来说,健康阳光性格的养成会产生严重影响。

6、学习环境受挫。

当前某些学校还存在着一些导致听损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的不利因素。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形式苦燥;教学目标和要求脱离聋生实际,导致优等生难学好,学困生厌学;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听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仅学习行为受挫,而且还会诱发各种心理障碍。

7、社会歧视的影响。

在社会上,听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遍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

1、难以受到重视,往往是人们嘲笑、可怜、施舍的对象,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

容易产生不满、怨恨的敌对心理;

2、难找工作,既使找到了,也是苦、脏、累的工作,并且收入菲薄。

3、适合交往的圈子太小、难找朋友、难找对象。

二、心理挫折的预防及对策

对特殊教育工作者而言,预防听损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听损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以及当前听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必须从以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加强听损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建立适合听损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

学校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抗挫折教育。

1、班主任应做好听损学生抗心理挫折教育的引路人。

听损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案例表明,听损学生产生的消极心理挫折,往往是由教师有意无意中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从严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去影响听损学生,激励他们、感化他们。

2、引导听损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能给人打击和悲伤,但也能催人坚强和奋起。要引导听损学生客观地剖析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贬低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拼搏。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于激起美丽的水花。”贝多芬遭受失聪的挫折决不气馁,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张海迪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吸取教训,不被困难吓倒,就能重整旗鼓,在新的起跑线上搏击,去夺取新的胜利。

3、尊重听损学生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同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映。面对这些个体差异,教师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当众点名批评,可采用同听损学生课下单独交换意见,以批评教育的方法,正面教育为主,让听损学生欣然接受。

4、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心理健康辅导课。

这不仅仅针对听损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心理挫折,如何处理心理挫折;更应该针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让他们掌握做听损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技巧。把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当作一种责任,把感情化作温暖,把知识化作乳汁,把心血化作春雨,去培育每一粒种子,去滋润每一颗幼苗。

5、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教育引导听损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教师关爱听损学生,听损学生尊敬教师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听损学生有发挥自已特长的机会,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有体现自我价值的环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他们自由飞翔,让他们心理更加阳光。

6、让听损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听障康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听损学生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所以学校不能固步自封,应打开校门,大胆地让听损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扩大他们的生活圈子,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学会交往,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

聋校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校园社会广角,增加外界信息的交流,拓展生活空间,与普小开展一助一活动,与其他聋校结对子,让听损学生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阴影,增强生活的信心,体验人间的真情,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7、教给听损学生生存的技术,消除聋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

面对现实,聋校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听损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大多数听损人士在社会上受歧视,不仅因为生理缺陷,主要原因还是是大多数人没有生存能力,没有奋斗的途径、没有上进的阶梯。如果有了技术,学会了生存,情况就会有很大改观。

(二)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营造抗挫折的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有心理挫折的孩子也同样有着家庭的原因。

1、父母心理阳光,孩子的心理才会阳光。

2、重视孩子精神食粮,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身体残疾了心理不能再残疾。鼓励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德,磨炼其战胜挫折的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3、尊重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有残疾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从感情上,心理上接纳孩子、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遭受双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都是教育孩子抗心理挫折的大忌。

4、家长要克服教育听损学生单纯依赖学校的思想,要和任课老师及时沟通;要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既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能放任自流。

5、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这些可能都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