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听损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2018-09-28
119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听损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自卑感是青春期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带来的危害是消极的。而自卑感的克服,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听损学生比正常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其所产生的不良行为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听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广大特教工作者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听损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听损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由于生理缺陷,听损学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自卑容易使听损学生离群、孤立、丧失自信、缺乏荣誉感。常见表现为忧郁、悲观、孤僻。自卑感严重的聋生大多性格内向,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害怕当众出丑。

  2、猜疑心理

  猜疑心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思考问题缺乏证据,所以对他人产生误会或是听信流言等原因,有的听损学生往往整天疑心重重,从心理上设置“自我保护”的屏障,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的交往。这种情感也是自卑的表现。  

  二、听损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听损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自觉低人一等,常常自暴自弃,严重时甚至还会丧失自尊心。加之听损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能理智地去分析和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差,造成了发展过程中自卑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1、有些家长对听损孩子百般溺爱,总以为自己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有了过错,家长也总是予以迁就宽容,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良心上对得起孩子,才是对孩子生理残疾的补偿。而不是客观的分析事实,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有些家长视听损孩子为家庭的包袱和累赘,甚至认为家庭中出现残疾儿童是件可耻的事,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因而对他们冷眼相待,常常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他们,非打即骂。使孩子原本脆弱的心理受到更大的伤害,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养成了内向、自卑、怯懦的性格。

  (三)、学校因素

  1、学校生活内容枯燥、方式单一,有些听损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失去了目标,产生自卑心理。

  2、教师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缺乏一定的特教心理知识,在对听损学生的教育中,常把心理素质中出现的问题误作为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处理。

  3、为了听损学生安全起见,特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听损学生交往范围缩小.交往对象局限于听损学生之间,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社会经验缺乏,长此以往,造成听损学生交往心理障碍,对社会产生好奇之心而缺乏热情。

   (四)、社会因素

  1、社会歧视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上,听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普遍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表现在:找工作难,既使找到了,也大都是苦、脏、累的工作,并且收入低;找对象难;受重视难,由于生理残疾,往往成为嘲笑、可怜、施舍的对象,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产生怨恨、怀疑并否定一切和敌对心理。

  2、社会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冲击。现实中的不良社会文化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听损学生的心理健康。青春期听损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也正迅速变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很难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出现心理障碍。

  三、听损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策略

   下面,就听损学生自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大家分享几个好方法:

   (一)、关心热爱,以情感人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于生理的缺陷,听损学生感情很脆弱,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此老师要多深入学生中间,用真诚的情感关爱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爱的甘泉洒向孩子们的心田,只有师生情感融洽了,听损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老师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爱好,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上,使其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成功后的快乐,激发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心。”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抓住他们各自的亮点,本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育原则,精心地为他们设计一些成功的情境,对他们提出一些力所能及并且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的要求,让他们在某一点或是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获得成功而愉悦的心理,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随着“成功感”和成功欲的增强,这些学生将会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作用,一旦和动情、晓理、立志、践行这些显性教育、直接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作用。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会使聋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学校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搞活动、抓评价、促规范,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形成自信快乐的性格。

  (四)因材施教,加强辅导

   配备专业教师,开设心理辅导站,针对听损学生的不同心理,因材施教,分类辅导。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与听损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消除其紧张心里;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神态、肢体语言推测学生的内心反应,判断学生的情绪等,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在进行心里疏导的同时,还要教会听损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听损学生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五)共同关注,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呼吁社会共同参与听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听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络、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探讨解决听损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的方法;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听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举办家长座谈会,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增强教育的效果。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风采、成果展示,文艺演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学生身残志坚、奋勇进取的风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点,赢得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和帮助,创造和谐社会环境,让聋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谐,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总之,特殊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听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分析影响听损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不断探索塑造听损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听损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听损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听损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