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 ▏要想听障孩子交流好,这些训练不可少!

2020-07-30
13

据研究,听障儿童如果要真正融入主流社会,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听觉、语言、发音和认知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要掌握基本的口语和行为交流技巧。

作为家长,这些应该从孩子康复训练的早期就给予关注,如果到孩子年龄较大以后再培养建立这些习惯会难度很大。

专家建议家长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听障孩子的沟通能力:

、听障孩子沟通行为技巧的培养

1. 目光交流:从小就培养孩子和人交流时要注视对方,不能看着别处。

2. 轮换表达:要让孩子尽快理解两个人不能同时说话,要等对方说完再开口,懂得轮替交流的规则。如果刚开始时孩子对要求不能理解,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辅助。如:讲话时把手或用到的玩具放在自己口前,讲完后把手或玩具放在孩子口前,表示现在该你说了。如果每次你都能这样做,不久他就能理解什么时候该听,而什么时候该说。一旦孩子理解了轮替交流,不再抢话,就可以把这个提示动作去掉。

3. 礼貌行为: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行为和礼貌用语。

如见面要打招呼,离开时要说“再见”;要让老人先走或给老人让座等等。一些听障孩子由于从小缺乏这方面的培养,长大后也不懂得这些礼貌行为,使得周围的人总是把他们当成与众不同的一员。

在礼貌行为训练过程中家长要注意避免方法不当。例如,家长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好”,而孩子当时的语言水平只能表达出“好”,于是家长就马上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说出这句话。当每次交流都演变成这样的正音或学说话时,就完全丧失了交流的意义,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和抵触。

因此,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交流时,不用要求他一定表述准确完整,家长只要呈现出正确的交流行为和语言就可以了。

4. 积极互动、好奇提问:善于在生活中引发孩子提问,能够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5. 训练孩子对讲话者给予回应:在别人讲述时,听者要能够表示出正在聆听,可以说出“啊、对、是吗?”等表示回应。当讲话者向他提问时,应能够做出相应回答。这些也是交流沟通的技能。

、听障孩子沟通行为的培养

这项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没听清时能够要求对方重复

训练孩子在没有听清他人的讲话时,应能够要求对方重说一遍,“我没听清,你能再说一遍吗?”这是基本的沟通策略之一。

2. 懂得如何询问未获得的信息

训练孩子懂得对别人陈述中的某部分信息没有听清楚,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如“你是说8点集合吗?,这样就不需要让对方完全重复了

3. 没有听懂时知道如何要求对方解释说明

如果孩子能够听清楚对方的语言,但不理解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词语,就需要请求讲话者给予解释。如xx是什么意思?

4. 能够向听者提供解释说明

当别人不理解孩子的语言时,家长要训练孩子懂得提供重复或用其它语言进行解释。

5. 能够和对话者维持同一话题

家长要训练孩子懂得如果完全不关注他人的语言内容,只讲自己的,沟通就会难以持续。

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讲述内容,能与别人进行同一话题的聊天。